一些自我观察

在家总是时不时的有些情绪低落,今天看了个聊天视频,算是有些启发。借此机会,稍微总结了一下情绪低落的原因。


一,在学校/公司,会觉得这些学习/工作的时间就是白天这么多,干完之后知道自己晚上可以自由安排。但是在家,活还是那么多,可是自己没有明确划分时间的这种心理暗示了,什么时候干都行,24小时都搞得精神很紧张。工作/学校的这个场景对人是很好的激励。

二,疫情在家放慢了脚步,有了很多空暇的时间去想事情,这个是主要原因。关于这一点想得有些杂,以下的记录可能没什么条理。

感觉自己的思维总是习惯性的给自己安排任务,思维模式常常是“我应该怎样”而不是“我想怎样”,然后总觉得娱乐和放松是不好的。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因为任务太多或无合理安排时间等原因,整个人慢慢有了点拖延,对于一些任务总是不想去做,而且人也没什么激情或动力。总想着压抑现在去换取未来。固然每天要留时间给未来,但也不能完全忽视现在的感受。过多的压抑不是种好的状态,因为总有一个节点你会想着过了之后就完全放掉了或者总有一个时候你会想自己到底在为了什么。

由此出发,想得更远就是,你到底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吗?

我们不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开心了、难过了,就当这个事情过去了。很多人会忽然觉得自己的时间哪去了,白活了,发现了自己迷失了,发现自己好像从来没主动权。

片里讲到有个人毕业后先去几家大公司工作,然后30多岁一边创业一边理财,同时读复旦的硕士,每周只工作几天,然后其余时间要么在旅行要么在上课要么在图书馆读喜欢的书。他的观念很给人启发,假如一个人想做学者一般是毕业后去读博士,但是这种生活就得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对这个领域感兴趣,另外还有你的生活状态能不能支撑,想在高校当教师很辛苦,总得考虑职称等问题,压力很大。他的建议是,先完成找寻自我和解决财务问题,然后再去做想做的事情。

刚刚看完这个视频去洗澡,顺便整理一下思绪,突然发现了自己一个思想上的转变,以前总想着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现在好像没那么想了。虽然目前还是说不出“我就想成为我自己”这种话,但好像知道该怎么去接纳自己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